ISO9000认证真的是“鸡肋”?

点击次数:  更新时间:2011-11-25 16:11:33  【打印】  【关闭】

自90年代初ISO9000标准被引进中国,ISO认证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阵高过一阵的热潮。

至2005年底,中国已经有数十万的企业申请并取得了ISO9000的认证。ISO9000

认证证书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通行证。

另一方面,无论是已被认证的企业,还是准备认证的企业,都日渐为ISO9000证书的“含金量”的缩水而感到无奈:ISO9000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效益吗?怎么就变成了一张只在签单时有用的纸片了呢?

笔者从事ISO9000认证咨询工作多年,几乎走遍了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每个角落,审查过的企业数以千计。从刚开始听到企业惊叹推行ISO9000给他们带来巨大收获的96年,到谈ISO9000人人摇头的2011年,十五年间标准更新了两版,应该是更完善了,但企业的推行为什么却每况逾下了呢?

每次跟企业高层沟通时,只要谈到“ISO9000 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”时,看到的通常都是对方投来的惊讶与困惑的眼光。因为,在很多企业人眼里,ISO9000已经成了“走形式”“写文件”“条条框框”的代名词。甚至有些企业的高管告诉我, ISO9000证书是他们公司的化妆品,涂在脸上,有个门面,客户离开后,洗尽铅华,企业还是自己的老样子。

“为什么企业眼里的ISO9000与专家所说的ISO9000有这么大的不同呢?”

要解决这些疑惑,笔者认为必须从ISO9000 标准本身的一些缺陷谈起:笔者认为,ISO9000在中国走到成为“鸡肋”的今天,有标准本身的原因,也有国人对ISO9000的研究与应用并不精通,导致了许多误区的存在的原因。

l ISO9000标准本身的缺陷:

1. 过于抽象

由于标准必须适用于不同类型,不同规模,提供不同产品(服务)的企业,所以呈现的条款必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绳的,非常抽象的。这样就导致了,企业如果对标准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,就很难将抽象的条款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实践。

例如,“5.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”的条款,只有一句话:“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,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”。但在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中应该如何体现呢?每家企业的每个人,都可以有自己的做法。所以,这句话经常就被编成口号挂到了墙上。

在实践中,我们如果能看到企业的高管,每次内部会议中讨论的每一件事都是客户最关注的事情;每层次的目标都针对客户的满意纬度;每个绩效指标都在考核干部员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成果;每个决策都出发于客户的需求,就能够判断企业在5.2这个条款的执行力度了。

只有高层做到了,顾客才能在企业运作的每个细小接触中,从一线员工的身上感受到价值。例如,笔者也看到一些一线员工的很好的实施:东方航空某趟航班上,空乘小姐在飞机配备的毛毯不够派发时,将自己的外套披到需要保暖的乘客身上;香港汇丰银行的客户代表,

在正面对笔者说明理财投资回报计划时,竟然流利地用反向书写,让笔者能看到正向的文字!

但是,ISO9000标准本身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,指导企业在许许多多的环节里如何实施每个条款,企业因此形成很多困惑。

2. 认证机制存在缺陷

目前,ISO9000认证都是由第三方机构在实施。但是,这些“第三方”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第三方吗?不是。

因为所有的认证机构的盈利都是在赚被认证企业的钱。就是说,认证方是被认证方的乙方。就好比,学生参加考试,考试卷子是ISO 组织出的(因为卷子很抽象,所以评分的弹性很大),评卷的老师(认证机构)的工资却是学生来发的,如果老师判学生不及格,老师就可能收不到这份阅卷的工钱,那么老师会怎么做呢?很明显,要指望认证机构完全按照ISO 标准来评判企业的体系,就是痴人说梦了。

所以,认证机构对盈利的追求,导致了对ISO 实施效果的监管失去力度。认证机构不能客观的评判企业的体系,促进了企业实施ISO 走形式,不达标的现象走入恶性循环。甚至产生了一些企业“买”证书的现象。也加深了企业对ISO标准的误解。

3. 条款存在缺陷

对于一些本身有决心做好ISO的企业来说,ISO9000条款里没有具体的规定,如何将ISO体系的建设与企业绩效挂钩。
由于没有绩效规定的条款,企业ISO 推行的效果无法量化式衡量,因此让很多人产生了ISO 追求不计成本,不要求绩效,只要形式的误解,这也是令人深感遗憾之处。做好了没有奖励,做不好也没有什么问题。

我们看到大部分企业是为了ISO 而ISO,为了拿证书而ISO,这远远违背了ISO 增强客户满意达成企业绩效的精神。

l 国人对ISO9000 的误区:

1. 认为ISO9000就是强调文件和记录

ISO 标准对文件有要求,但2000 版更新后,更强调的是流程方法,强调PDCA,文件只是策划的结果,而非体系的主体。标准最低要求只有6份程序,21处记录。

由于企业不了解ISO 的精神,所以经常误解自己规定出来的繁琐的,无利于效率效果的文件就是ISO9000。也形成了ISO9000 就是形式主义的误解。

实际上,在标准的引言部分就已经强调了,流程方法要从增值的角度考虑流程,获得流程的业绩和有效性的结果。所以,ISO标准本身是绝对不赞成繁文冗节的。

2. ISO9000不考虑成本

同样是流程方法,要求流程要获得业绩和结果,并且必须持续地改进,不计成本的流程,一定是违反ISO流程方法的。

企业由于追求形式,有时会导致为做到不合理的规定而引发成本的上升,这种逐本趋末的方法,无疑是对ISO9000标准的曲解。

3. ISO9000是一套管理方法,造成企业推行其他的管理方法的障碍

ISO9000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满足客户的需求,持续改进企业的流程。所以。任何对企业绩效有推动作用的管理方法,必定是受包含和鼓励的。

企业由于受已有文件规定的束缚,不敢从效率效果的角度改进流程,引入新的管理方法,反而认为ISO的规定与新的方法不通,有的甚至干脆弃ISO不顾,另行一套,真是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啊。

l 流程方法(过程方法)

认识到ISO 本身的缺陷,并不能说明ISO9000 标准就不适用于企业了。 反而,经过更新的2000 版标准,融合了欧美近20 年管理理念的精华,含纳了TC176 技术委员会来自全球100多国家顶尖的质量管理专家的智慧,对企业质量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新方向:从部门式管理到流程管理。流程方法的引用,产生于管理学家对业创造价值过程的重新审视:在客户需求单一,企业生产(服务)产品品种少,数量大

的情况下,企业采用部门式金字塔组织结构,集中生产和服务,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;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,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发展,企业生产服务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,产品品种越来越多,单品种数量越来越少。所以,以往部门式集中生产(服务)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失去柔性,而且大批量生产容易造成过量生产的浪费。而流程方法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,按创造价值的顺序及要求,反推式来组织企业的各种资源以开展活动/流程。各种流程不再是以内部的部门或职责来界定,而是考虑客户的需要及满意。

流程的识别和管理,在企业的各个环节实施PDCA循环。然而,由于受94 版标准的影响,大多数企业在规划2008 版体系时还是按照标准的条文走,并没有使用流程方法。所策划出来的体系还是按标准条款的顺序来结构,而非按满足客户要求的流程顺序来结构。实是国人在实施ISO9000时的一大遗憾!
 


客服

工作时间

周一至周日

8:00 - 18:00

在线客服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①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②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③